产品经理看豆瓣改版

字体:
发布时间:2020-03-24 17:28:19
作者:豆瓣,用户,攀登者,是一个,广告
产品经理看豆瓣改版 阅 4239 如果停留在慢时光,或许很美好,但可能无法生存。

投稿来源:知顿

最近打开豆瓣动不动先要忍受长达5秒的引流广告。或者按部分用户一贯的使用习惯,打开豆瓣直接去点击搜索栏查分,你会纳闷儿,怎么就突然把淘宝打开了。

在用户长达十多年的使用习惯中,豆瓣貌似从来都是直接进的,没有广告拦路,不需要跳屏。

但是现在突然怎么就不一样了。

一个角度是,豆瓣的这种做法会伤害用户的使用体验。因为,豆瓣高日活数据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支撑点是 查分 。不管是优爱腾上个剧,还是上个综艺,或者被微博或微信好友安利了某部电影,或者院线要上映的电影。

不少人在决定自己是否要支出一笔宝贵的时间前,会习惯去豆瓣查个分。而且用户的这个查分习惯,使用的极其滑溜,打豆瓣、戳搜索、看分、扫评、退出,一气呵成,最多再加扫一眼排在前面的几条短评。

豆瓣这么突然的改版,对于用户的体验肯定会带来不小的影响。

优爱腾、猫眼淘票票,哪家没有分?哪家缺评论?

在这么一种极其微妙的处境当中,对于习惯用豆瓣查分的这部分用户,现阶段,已经面临了不小的挑战,豆瓣的这种方式会不会让用户不自在,有没有用户流失的风险。

豆瓣自己肯定很清楚,长长的跳屏广告对于用户体验的伤害,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,各类新产品层出不穷,想想人人、开心,豆瓣能走到今天,已经算不错了,最后选择这么做,也许只有豆瓣自己才清楚最核心的原因吧。

01

甲之蜜糖乙之砒霜

长长的跳屏广告,当然不只是豆瓣有,爱奇艺也有。为什么放豆瓣身上就会让人不舒服,而放爱奇艺身上影响就会小很多?

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,使用爱奇艺的心理准备和使用豆瓣的心理准备是不一样的。爱奇艺不管是剧集还是综艺,动不动一个多小时就要花在里面。但如果去豆瓣只是查个分,是一个几秒钟就能搞定的事。

爱奇艺是目的地,去了要呆上一阵子;豆瓣查分,却是一个短暂的行为,进去得到结果后,大部分人就会立马退出来。

总的来说,在爱奇艺看见跳屏广告,对用户是会有影响,但是还好,但在豆瓣看到这类广告,就会让人觉得不舒服。

而且,豆瓣上的是直接跳转链接的引流广告,而不是品牌广告,很多人老用户表示这样的体验的确不好。

但也有另一种角度,认为豆瓣此举是在谋求更好的发展。

02

那个豆瓣

曾经,豆瓣是一个流淌着文艺气息,汇聚思想、审美和情趣的地方,是美好的精神家园。有很多人习惯在这里成长、分享、认识和停驻。

曾经的豆瓣是无数人的目的地。但最近这两年,豆瓣一下子就变了。变得很多人都不认识了。

每次有热剧上演关于在豆瓣评分和评论区的战火也是愈演愈烈。网传各种买星、控分,控评的消息,我们也没少看见,甚至2016年人民日报都点名批评了豆瓣,说这样的恶评是在伤害中国电影产业。

笔者经历的印象最深刻的豆瓣评分评论纷争事件,是2019年的国庆档。

《攀登者》被豆瓣里的大规模一星二星高赞差评占屏。有说,口型对不上的,有说整片都在谈情说爱的,有说节奏失控的,有说故事烂透了的。

看到的,满眼齐刷刷的全是说坏话的,你会怎么想?

如此低的分,如此烂的评论,你还有胃口去看吗?市场给出的反馈是,《攀登者》首映后的院线隔日排片量直接锐减了一半。在以前,这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。

最后《攀登者》的票房仅仅是三部同档热映大片中垫底的,比其它两部少收了二三十个亿。

你会非常相信豆瓣评分的原因,一部分是因为过往的高分影片都没有让你失望过的经验,一部分是你不相信同时有那么多的骂声都会是假的。所以豆瓣评分低,评论烂,对人做选择的影响也许会瞬间生效,难以逆转。

要不是实在好奇,吴京的新电影到底能烂到什么程度。以至于让笔者找到理由,抱着这样极度奇葩的动机去买票看,否则还真就不会去看了。

结果亲自看完后,发现自己对影片的评价和豆瓣上的主流评价区别还是很大的,比如说,虽然有情感戏,但篇幅不大,根本不是整片都在谈情说爱。

看完豆瓣评分评论,第一反应是《攀登者》得拍的有多凑合有多烂。就是那种虽然没有自己亲眼去看,但心里也许就已经下了,这么多人骂,这应该是一部烂片的定论。

所以,如果有人参考豆瓣,那么可能99%的人都会决定不去看《攀登者》。所以《攀登者》的评分评论风向,短期内难以被扭转。

即便有人就是冲着吴京买票去看了,看完也觉得很爽,恰好又会去豆瓣评分。那么这些好口碑,会被折叠进长长的尾巴里,很难被看到。

即便是这些好口碑越来越多,对评分有一些积极影响,但当这种积极影响能够有迹象被其他用户看到的时候,影片可能已经快要下映了。

也就是说,胜负已分,战局已定。影片主创和发行方也只能接受这个结果。

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的豆瓣,实则暗潮汹涌。

03

大刀阔斧还是潜移默化?

豆瓣通过技术手段,理论上可以解决这种批量恶意差评的问题。但豆瓣是不是要这么做,是一个艰难的选择。

如果豆瓣大批量封号,肯定会吸引事件关注,亲手把自己送上风口浪尖,搞不好先把自己玩死。舆论场势力分散、强横且根深蒂固,根本就不是豆瓣自己能左右得了的。

再者,很多外部势力控制的账号,很可能背后是真人(比如饭圈),有被挽救回来的可能性,如果激烈地去彻底绞杀干净,豆瓣自己或许都会伤筋动骨。

当然,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说,豆瓣遭遇控分控评也许是一个必然会出现的现象,尤其是操作收益还很恐怖的时候。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,在间接证明给各个利益相关方,豆瓣是极具价值不可小觑的。

同时,受到控分控评霸凌的利益受损方也不会就这样坐以待毙,肯定是要出来抗衡和去做一系列的平衡努力。比如,你能外部操纵,我也能,你刷低星我刷高星,你差评我好评,你投入一倍的力量,我投入五倍的力量。

鹬蚌相争渔翁得利,豆瓣是可以有坐山观虎斗的选择的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种恶劣现象可能会自动平衡或者慢慢消失不见。

也不知道这是不是豆瓣采取的一种温和的措施,比如说影片或者剧集已经上映上线,但豆瓣没有把综合结果分在第一时间放出来。

再就是开篇提到的,加上长时间的跳屏广告。

豆瓣这些行为,会一定程度上弱化和软化豆瓣作为 查分系统 这一用户刚需的功用。

负向的用户需求被慢慢抑制,正向的用户需求就有被重新唤醒和激活的可能。

一系列潜移默化下来,也许豆瓣又会有机会回到往夕里的荣光里呢。

这就是觅活的角度。

04

断代危机

查了下豆瓣最新日活数据,百度知道里有两个2019年的回答,刺激到我了,一个说是豆瓣日活70万,一个说是100万。而记忆中,豆瓣的日活是上亿级别的。

怎么会是百万呢,不可能吧。

豆瓣是2005年的产品。主用户群是80后90后。而最大的80后已经40岁了,最小的也30了。

10年前的80后90后,书跟文艺是划等号的。那会儿的文艺气,是会让人艳羡的,是一种光环。

但现在呢?焦点早都离书本远去了,书店死了一批又一批。文艺气也还有光环,只不过小众和微弱太多了。

当年的80后,还可以挥霍时间,但现在身上早都背上了沉重的责任,上老下小。有很多人都在被房贷车贷压得喘不过气。豆瓣一年里也上不了几回,或者干脆就不上了。

90后还有时间霍霍,但是他们生活在媒介和内容极度先进而丰富的年代,豆瓣就很难成为关键目的地。

00后就更不用说了,各种丰富、各种精彩,各种维度。

豆瓣也一直在努力,比如针对很多综艺录制了REPO,但效果似乎不明显。有人会,直接把结果搬去微博、QQ群和B站。

这无疑让人头痛。

在没有其他新的有效改版出来之前,有用准确的 查分系统 ,可能是豆瓣能够守护的最后一座城池,要是丢了,也许豆瓣就只剩下 服老 这条道了。

从前的时光很慢,但现在的时光很快。

如果停留在慢时光,或许很美好,但可能无法生存。

 

>相关新闻
三亚资讯 | 国内新闻 | 国际新闻 | 社会与法 | 社会万象 | 奇闻轶事 | 娱乐热点 | 明星八卦 | 综艺新闻 | 影视快讯 | 楼市资讯 | 地产要闻 | 地方特色 | 美食营养 | 美食助兴
车界动态 | 新车上市 | 购车指南 | 体坛要闻 | 篮球风云 | 国际足球 | 中国足球 | 理财生活 | 创富故事
关于本站 - 广告服务 - 免责申明 - 招聘信息 - 联系我们
服务介绍-(撤稿申请)  三亚网 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