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写产业兴农“新篇章”

字体:
发布时间:2022-10-18 09:44:38
作者:北区,产业,农业,产业链,群众

钦北区那蒙镇湴山村集体经济基地内,钦州市农科所的技术人员现场查看竹荪生长情况。

贵台镇八寨沟山水豆腐花生产车间,工人将已经定型的腐竹取下。

十年,是时间的刻度,也是发展的标尺。

田野披锦绣,沃野绘新景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钦北区强农有品牌、兴农有抓手,坚持“产业兴农”,结合实际发展特色产业,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兴起,果蔬生产规模化、标准化成效显现,传统农业加速转型升级,助力农民增收,推动农村经济发展,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。

产业+基地 兴农底气足

8月底,走进钦北区大寺镇,处处洋溢着即将秋收的喜悦。“大冬瓜长势好,预计又是丰年。”大寺镇那桑村种植大户李仕看着自家瓜棚,信心满满。如今大寺镇那桑村累计150多户村民种植,种植面积保持166.7公顷,黑皮冬瓜种植规模、产量均居全市第一,成为钦州市重要的商品蔬菜生产供应基地。

十年来,钦北区投入15.3亿元用于农业示范区建设,着力盘活产业空间,集聚创新发展动能,解放思想,转变观念,结合市场需求深刻分析思考乡(镇)情、村情和产业发展的现状,深挖乡村的区位、土地、产业、历史、文化等方面潜力,激发乡村产业的发展潜力。当前,钦北区在大寺、平吉、新棠等镇建设蔬菜示范基地12个,示范基地面积107公顷,辐射带动面积387公顷。同时,在平吉、青塘、大寺等镇建设秋冬种蔬菜种植示范基地8个,示范面积87公顷,辐射带动周边种植秋冬蔬菜1533公顷。

产业+品牌 兴农大文章

产业选对头,致富有奔头,产业做得优,品牌唱得响。

近年来,钦北区通过“点面结合”统筹抓好示范村苗木、大冬瓜、莲藕、沃柑、火龙果、番石榴、百香果、小龙虾、罗非鱼等种养产业发展,深入推进生态康养休闲旅游产业,优先做实发展壮大产业,做到“一村一品”,保障农业农村稳步发展、农民增收致富。

自2017年起,钦北区以产业活村、产业美村、产业强村为引导,陆续做大做强了一批富民产业,“平吉有菜”“钦北荔枝”等品牌,也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和“广西好嘢”数字化农产品产地仓建设。据统计,钦北区相关农产品的注册商标有“大海猫”“红榄”“南间”等约60个。2019年“钦北荔枝”获农业农村部认证为地理标志农产品,“钦北牛大力”注册成为地理标志商标。通过强化农业商标品牌培育,加大涉农商标品牌建设和特色地理商标标注,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。同时,大力扶持电子商务平台和网销产品商标注册,打造农产品电商品牌,让“土疙瘩”变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“摇钱树”。

产业+党建 兴农绘画卷

“想要真正把群众动员起来,最好的办法就是‘干给群众看’,干出效益了再‘带着群众干’,真正实现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。”那桑大冬瓜产业链上的党支部书记李仕有信心满满。十年来,钦北区坚持把农村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,以“党建链”串起“产业链”,让党建与产业深度融合、无缝衔接,带领群众蹚出一条特色产业兴旺的新路子、好路子。

一直以来,钦北区大胆探索打破地域界限,在特色农业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,汇聚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“红色动能”。支部建立后,形成“支部搭台,产业唱戏,群众增收”的新格局。目前,钦北区已在1个特色农业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,协调解决产业发展问题5个。

与此同时,钦北区开展“先锋建功”行动,推行“党员+农户”的“1+X”结对帮扶模式,引导党员在带头创业、带领富民中走在前。据统计,产业链党支部建立以来,参与党员致富能手60余名,45多名有帮带能力的党员与群众结对帮扶。

为辐射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,钦北区还以产业链党支部为引领,依托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的“党社联建”模式,建立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,采取“三钱分红”模式。自2012年起,截至目前,钦北区特色农业产业带动5万余户农户增收,户均增收超过0.5万元。(记者 陆 燕 通讯员 陆柏成) 

>相关新闻
三亚资讯 | 国内新闻 | 国际新闻 | 社会与法 | 社会万象 | 奇闻轶事 | 娱乐热点 | 明星八卦 | 综艺新闻 | 影视快讯 | 楼市资讯 | 地产要闻 | 地方特色 | 美食营养 | 美食助兴
车界动态 | 新车上市 | 购车指南 | 体坛要闻 | 篮球风云 | 国际足球 | 中国足球 | 理财生活 | 创富故事
关于本站 - 广告服务 - 免责申明 - 招聘信息 - 联系我们
服务介绍-(撤稿申请)  三亚网 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