监管严查“挂名” 基金经理借机拒写承诺函

字体:
发布时间:2019-07-25 08:29:56
作者:基金
  335名基金经理管理10只以上产品
  “基金经理挂名问题存在多年,太普遍了,突然要求整改确实有点措手不及。”沪上某公募基金人士对《金证券》记者说。

  7月23日晚间,多家基金公司产品部收到监管通知,要求新基金申报过程中,增加拟任基金经理与督察长承诺产品不存在“挂名”行为,已进入申报流程的产品需补充这一材料。除了新基金外,存在2名及以上基金经理共同管理的存量产品情况也需填报承诺函。

  《金证券》记者了解到,在目前2022名公募基金经理中,7成管理3只以上基金,管理5只及以上基金的基金经理占比近5成,有335人管理10只以上基金产品。

  基金经理“老带新”操作变形
  “正在加班加点准备上报材料,双基金经理产品要三份承诺函,三基金经理产品要四份承诺函,要逐个沟通,工作量不是一般大。”沪上公募基金人士说,在基金产品操作中,“老带新”太常见了。他认为,从投资者的需求、基金经理的专业领域、基金公司的考核体系等多方面因素看,基金经理都有动力管理多只产品,在固定收益领域,这样的情况更明显。

  深圳某公募基金人士则对《金证券》记者表示,基金是否好卖和基金经理有很大关系,大部分新发产品都会采取双基金经理组合。在营销期利用老基金经理宣传,在建仓期老基金经理指导,过渡一段时间后,再由新基金经理来实际管理。但他也坦言,“老带新”在具体操作中确实存在变形,比如有些老基金经理从不参与实际运作,真的只是“挂名”,更有甚者,实际操作人并不具备基金经理资格。

  “老基金经理也不想被挂名,毕竟业绩不好自己的名声受损,但这是公司的统筹安排,他们也不好反抗。”深圳公募人士透露,这次要求写承诺函,就有老基金经理借机拒绝,明确表示不想被挂名。

  不少接受采访的公募人士分析,随着公募业务迅速扩张,产品数量越来越多,迷你基金大批出现,而基金经理数量并没有同步增长,“一拖多”产品比比皆是,挂名管理后遗症凸显,这也是监管层下决心整治的主要原因。

  竟有基金经理一人管26只产品
  基金经理“一拖多”现象究竟有多严重?

 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,截止7月23日,正式运作的公募基金数量5587只,在任基金经理数量2022人,人均管理基金数量2.76只。在5587只基金中,有3718只属于单一基金经理管理,占比66.55%;有1612只基金采用双基金经理制,占比28.85%;有239只基金由3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,占比4.28%;有16只基金由4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,占比0.29%;还有2只基金是5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。

  《金证券》记者注意到,在任的2022位基金经理中,只管理1只基金的基金经理有310人,占比15.33%;管理2只的有287人,占比14.19%;管理3只的有232人,占比11.47%;管理4只的有218人,占比10.78%;管理5只及其以上的基金经理各自占比均不足10%;管理基金数量在10只以上的基金经理有335人,合计占比16.57%。有13名基金经理名下管理的基金数量在20只以上,管理数量最多是某基金公司债券基金经理,其管理的债券与混合基金数量高达26只。

  “一拖多现象严重,有指数基金、量化基金等非主动操作管理基金批量管理的情况,有混合基金股、债等不同资产分别配置基金经理管理的情况,也有挂名管理情况。”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胡立峰分析。

  采访中,不少公募人士认为,困扰多年的行业顽疾要想根除,监管一定要出重拳,“基金公司如果承诺了但没做到,监管要视为不守信产品大力曝光和处罚。”只有这样,基金公司才不敢打擦边球,基金经理才敢拒绝挂名,代销机构才会拒绝合作。
>相关新闻
三亚资讯 | 国内新闻 | 国际新闻 | 社会与法 | 社会万象 | 奇闻轶事 | 娱乐热点 | 明星八卦 | 综艺新闻 | 影视快讯 | 楼市资讯 | 地产要闻 | 地方特色 | 美食营养 | 美食助兴
车界动态 | 新车上市 | 购车指南 | 体坛要闻 | 篮球风云 | 国际足球 | 中国足球 | 理财生活 | 创富故事
关于本站 - 广告服务 - 免责申明 - 招聘信息 - 联系我们
服务介绍-(撤稿申请)  三亚网 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