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元的东西只要9.9,低价试吃水果成高发诈骗套路

字体:
发布时间:2020-01-06 07:20:46
作者:

大家好,作为一个热爱生活、勤恳工作的青年,和大家一样,小编也有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:实现财富自由。

100元的东西只要9.9,低价试吃水果成高发诈骗套路

 

然而最近小编却发现自己不仅距离财富自由越来越远,甚至还失去了一个自由:水果自由。

无论是农业部的统计数据,还是超市里的水果标价。自从四、五月以来,水果价格真的是一路上涨。一个苹果10到20元,一个西瓜100元,车厘子、榴莲更是想都不敢想。

极具想象力的骗子们也及时发现了其中的“商机”,开始利用“水果涨价、水果自由”这个由头,在网络中进行诈骗。

小编和小伙伴重新演绎了一下受害者与骗子之间的对话:

100元的东西只要9.9,低价试吃水果成高发诈骗套路

 

3份29.7元的损失,已经让人糟心不已,但更可怕的是,骗子还盯上了你的电话、地址等个人信息。

近期,小编发现“低价水果试吃活动”已经成为多发、高发的诈骗类型之一,这类诈骗套路通常是这样的:

参加活动付8.9元或9.9元的邮费,再转发朋友圈的活动截图后发给对方,付完钱后诈骗人员会索取用户的电话、住址等隐私信息,存在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。

100元的东西只要9.9,低价试吃水果成高发诈骗套路

 

9.9元差不多是一斤普通苹果的价格,由于邮费比较便宜,往往让用户降低防备。

一个水果礼盒含有多种水果,还不止一斤,则是利用人们贪小便宜心理,让众多街坊上当受骗。

转发朋友圈后又让其保持24小时不能删除的手法,导致更多的用户添加作恶账号,从而上当受骗。

这种切中人性弱点又紧跟当下社会热点的诈骗手法,不仅骗钱还相对隐蔽地收集了用户隐私,小编看完也只能猛摇头:这种诈骗简直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都市传说。

揭秘诈骗手法

低价试吃水果这类诈骗手法,其实是“免费送”诈骗的一种新变种。

100元的东西只要9.9,低价试吃水果成高发诈骗套路

 

免费送诈骗,是指骗子以免费赠送一些看似高价值,实则以假充真、以次充好的物品为诱饵,骗取参与者支付快递费、关注社交平台帐号、提交隐私信息等条件实施的一种诈骗手法。

在街头路边,我们总能遇到一些扫码填报送纸巾的线下人员,说是推广产品、做调研,其实很多是非法收集个人信息。中老年朋友应该也遇到过填表就送米面、食用油、鸡蛋、水果的情况。

然而这种原本在线下的行为,随着快递变得便利、网络社交变得便捷,慢慢开始转移到了网络社交平台上。

免费送诈骗用来吸引人的幌子有很多,从看似昂贵的手表、手机、电动车、古玩玉器,到品牌衣裤鞋帽、床上用品四件套、水果等应有尽有。

这类诈骗主要有三种类型:

骗取快递费

物品寄送到达,用户达到领取物品条件后,骗子一般都要求用户支付寄送物品的“快递费”。而这笔所谓的“快递费”已经支付,其实是快递公司代商家对用户进行“代收货款”。

骗子通常将包裹大批量往外发送,快递费用只有几块钱,而最后往往能够骗取用户几十元的“快递费”。

骗子通过病毒营销让大量人员上当受骗,最终诈骗金额往往相当巨大。

骗关注

以增加粉丝为目的,诱导用户关注社交平台的账号。

然而等你关注成功,完成转发点赞、以及邀请了足够数量的好友也前去关注,回头再联系时,对方一般都不会再与你联系,说好的免费/低价礼品也是空头支票而言。

骗隐私信息

实际上,这才是骗子们真正目的:

“快递公司要求寄礼品需要实名登记呢”,骗取姓名、电话、收货地址、身份证号。

“只需要点击链接,支付一点点手续费/快递费,马上给你优先安排寄送哦”,这就千万要小心了,链接很有可能植入病毒,在你手机中毒后获取你手机上的包括支付密码在内的重要信息。

更可恨的是,一旦这些公民信息被骗子获得,就会被转手倒卖或者实施精准诈骗。

这才有“为免费获得58元的短装,反被取走1.9万元”、“参与砍价免费拿奖品,诈骗电话接个不停”的受害惨剧发生。

而在这类诈骗中上当后,才仅仅是一个开始。

公民泄露信息的三个渠道

“XXXX平台疑似旅客信息泄漏,低价出售410万旅客信息”

“国际连锁酒店万豪喜达屋预订系统遭入侵,5亿客户信息泄露”

“暗网有人兜售圆通快递10亿条快递数据”

“顺丰3亿条用户信息数据被出售,暗网标价2个比特币”

“个人信息被盗用于清关刷单,海淘额度被他人用光”

……

不知道这些个人信息泄露案件中,有没有你的信息?

100元的东西只要9.9,低价试吃水果成高发诈骗套路

 

小编曾经接到过诈骗电话,对方居然能够讲出我的姓名、身份证号、银行卡号时,我当时就震惊了,平时坚信小心驶得万年船的我,居然不知道在哪个环节上被泄露了个人信息,翻车了。

在电信诈骗等许多网络黑灰产行为中,用户的个人信息是源头之一。黑产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恶意注册时,就需要这些个人信息。

在黑灰产产业中,包含身份证、银行卡、手机卡、银行U盾的隐私信息被称为“四件套”,也是在黑灰产交易中价值较高的。

随着有关部门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在加强,四件套的价格也在水涨船高,在2018年底已经达到了1500元左右。

近年来,公民个人信息的源头泄露者还有公司化运作的趋势。根据媒体报道显示,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主要三大渠道:

内鬼作恶

日防夜防,家贼难防。

运营商、快递公司等平台都曾出现过内鬼窃取用户信息进行售卖的案例。

还有服务供应商作为内鬼的,比如杭州某科技公司在为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网站时,趁机窃取儿童医疗信息,进行贩卖后获利200余万元。

网络平台隐私保护不力

使用各类网站、app时,往往要用手机、邮箱进行注册。然而不少平台掌握着大量用户信息,却不一定有着足够强大的安全防护。

比如谷歌最近被爆出部分G Suite用户的密码以明文方式存储了14年。世界互联网巨头都有这样的漏洞,小编震惊了。

黑产盗取信息

“手机0元购,大家动动手,快来帮我砍价,多谢了!”

面对这些来路不明的砍价链接,你点还是不点?

小编希望大家这时候能够理智、冷血一点,不要轻易帮忙点击。这些链接不是想要截留个人信息,就是想要给你的手机里植入木马等病毒。

黑产团伙还通过爬虫、攻击拖库等方式对已经泄露的个人信息进行“清洗”。

就目前而言,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已经发展出公司化运营、团伙作案的完整的产业链条。

从内鬼、黑客攻击、撞库等各个渠道窃取的公民信息,汇聚到第二道贩子的手里后,会根据性别、年龄、地区、行业等各个不同的规则进行整理和筛选,也就是所谓的“洗库”。

随后,这些分类打包、贴好标签的公民信息,就会进入销售的流程。这些倒卖的信息,如果平摊到每一条,售价其实也不过几分到几元钱。

然而当这些信息用于实施精准诈骗,对受害者可能产生巨大的损失和伤害。

窃取贩卖公民信息?犯罪!

为加大对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,2009年2月,《刑法修正案(七)》增设刑法第253条之一,规定了出售、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。

2015年8月,《刑法修正案(九)》对该条规定作了进一步完善,罪名修改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。其中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,情节特别严重的,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,并处罚金。

如何保护好个人信息?

也许很多人在面对“低价试吃水果”的骗局时,以为自己只是损失了一点钱,却并没有意识到个人信息泄露后可能带来的诸多麻烦。

要想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,少点收到诈骗电话和短信,这里有几个小建议:

1.不要相信天上掉下馅饼的“免费送、低价尝试”诈骗

2.谨慎使用测试名字、手机号、身份证吉凶的网址、app、小程序

3.公共场合不明来源的 WiFi 不要连接

4 电脑、手机等终端以及社交软件账户平台设置较为复杂的密码

5 不要随意打开来路不明的二维码、网站链接、邮件、压缩包等

文章来源:腾讯网络安全,特此鸣谢!

转载声明:请遵守CC协议,转载不注明来源上黑名单

>相关新闻
三亚资讯 | 国内新闻 | 国际新闻 | 社会与法 | 社会万象 | 奇闻轶事 | 娱乐热点 | 明星八卦 | 综艺新闻 | 影视快讯 | 楼市资讯 | 地产要闻 | 地方特色 | 美食营养 | 美食助兴
车界动态 | 新车上市 | 购车指南 | 体坛要闻 | 篮球风云 | 国际足球 | 中国足球 | 理财生活 | 创富故事
关于本站 - 广告服务 - 免责申明 - 招聘信息 - 联系我们
服务介绍-(撤稿申请)  三亚网 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