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恩康再冲IPO又生波折,还有利益输送悬疑待解

字体:
发布时间:2021-06-01 22:24:12
作者:

要问上市有多难,广东泰恩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:泰恩康)或许很有发言权。

2019年8月首次闯关A股失败后,泰恩康“挫而后勇”,仅仅一年后的2020年11月,就再次递交IPO申请,向创业板发起冲击。

诡异的是,2021年3月22日,泰恩康IPO再次“刹车”,审核状态变更为“中止”,理由是更新财务资料。

然而,两个月后的5月23日,就又恢复了上市审核。

看来,泰恩康的财务材料完成了更新。但再怎么更新,招股书中的“问题”,是怎么也掩饰不过去的。

01

主力业务大变局

泰恩康主营业务为代理运营及研发、生产、销售医药产品、医疗器械、卫生材料,并提供医药技术服务与技术转让等。

不过,泰恩康目前仅有一款自产的仿制药,使得其“医药研发和生产”业务显得有些名不副实。

《正经社》医药分析师梳理招股书获悉,2017年-2019年,代理运营业务是泰恩康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。这期间,其代理运营业务实现的收入分别为33695.05万元、36746.43万元、38872.87万元,分别占各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74.91%、71.53%、78.32%。

其中,和胃整肠丸、沃丽汀两款产品为泰恩康代理运营业务的主打产品。

招股书显示,2017年-2019年,泰恩康代理运营和胃整肠丸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0410.66万元、12858.03万元、14339.87万元;同期代理运营沃丽汀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6363.15万元、16892.42万元、18346.5万元,都呈逐年增长的趋势。

不过,2020年上半年,泰恩康代理运营业务收入出现明显下滑。

招股书显示,2020年上半年,泰恩康代理运营业务收入为12588.09万元,在主营业务中的占比下滑至35.17%。

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泰恩康两款主打产品的销售都出现大幅下滑,尤其是和胃整肠丸,其销售收入骤降至2878.93万元,而沃丽汀当期的销售收入也降至7199.27万元。

如此依赖代理运营业务,若泰恩康主打产品的代理关系中止或终止,将对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泰恩康的主打产品之一——沃丽汀的《进口药品注册证》有效期是“至2021年3月3日”,目前早已过期。

虽然根据规定,境外生产药品再注册期间可以申请临时进口。但是,如果泰恩康的再注册申请未能通过审核或者审核耗时过长,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整体经营业务。

02

募投项目大变更

上文提到,受疫情影响,2020年上半年泰恩康的代理运营业务收入大幅下滑,占比骤降至35.17%。

另一个原因是,泰恩康的自产产品收入同一时期却实现了“逆袭”。

招股书显示,2017年-2019年,泰恩康自产产品的收入分别为10757.18万元、11972万元、10484.27万元,占各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23.92%、23.3%、21.12%。

不过,疫情期间,泰恩康自产产品的收入暴增至23105.72万元,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也飙升至64.56%。

《正经社》医药分析师梳理发现,泰恩康自产产品收入之所以实现暴增,口罩功不可没。

招股书显示,2017年-2019年,泰恩康的口罩收入分别只有1968.83万元、1654.6万元、1258.11万元。期间,其口罩销量也从1.16亿个持续下降至7348万个,产能利用率也从78.07%下降至46.44%。

不过到了2020上半年,泰恩康口罩的营业收入达到了1.9亿元,独占公司营业收入53.17%的比例。口罩销量达到了1.79亿只,产能利用率更是达到了137.58%。

虽然在口罩业务的提振下,泰恩康的自产产品收入在2020年上半年出现“暴增”。不过,如剔除口罩业务,2020年上半年,泰恩康的自产产品收入较 2019年同期减少700.18万元,降幅为14.66%。

而且,除了因口罩价格大幅上升导致其医疗器械板块毛利率大幅增加外,泰恩康各类自产产品的毛利率在2020年上半年却是呈现出整体下降趋势。

也就是说,疫情期间,除了口罩,泰恩康其它产品的销售情况都不行。

有了口罩的撑腰,泰恩康决定扩产。招股书显示,泰恩康拟募集资金投资“高端医用防护用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”,投资总额为8650.79万元。

项目建成后,泰恩康预计可新增医用一次性使用口罩约1.5亿片/年,医用外科口罩7488万片/年,KN95口罩5491.2万片/年。

不过,去年以来国内医疗企业普遍涉足口罩的生产,市场上口罩供应量持续增加,以及国内疫情基本稳定、疫苗接种持续普及,这种情况之下,泰恩康要新增这么大的产能,如何消化是个大问题。

对此,深交所要求泰恩康对口罩相关项目是否存在产能过剩风险,以及如何消化新增产能作出说明。

而泰恩康最近更新的招股书中,募投项目中已不见高端医用防护用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的“踪影”。

03

利益输送大嫌疑

此外,报告期内泰恩康两起并购交易看上去“疑点”颇多。

一起是泰恩康收购一家公司的100%股权后,却在半年后将其解散注销。

招股书显示,2016年11月泰恩康以3300万元的价格收购武汉威康55%的股权,成为其控股股东。

2017年,武汉威康未完成《股权转让协议》中400万元的业绩承诺,泰恩康获得了65.77万元的对赌赔偿。

由此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出,武汉威康算不上一个绩优资产。

不过,2020年4月,泰恩康又分别作价1950万元、1560万元,从关联方处收购了剩余45%的武汉威康股权,成为其100%控股股东。

更令人疑惑的是,仅仅半年后的10月,泰恩康便以优化管理架构、降低管理成本、整合资源为由,将武汉威康解散并注销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在第一次IPO期间,泰恩康就曾被上市委要求说明其收购武汉威康的原因及合理性。

《正经社》医药分析师梳理获悉,另外一起是泰恩康高溢价收购一家陷入亏损、资不抵债的公司。

2020年6月,泰恩康按照8元/股的价格,向山东华铂凯盛发行1750万股股份,收购其45%股权。

当时,山东华铂凯盛估值3.31亿元,此次交易涉及1.4亿元。

招股书显示,山东华铂凯盛由泰恩康、华铂精诚于2015年共同出资设立,出资额分别为550万元、450万元,股权占比分别为55%、45%。

不过在2019年,山东华铂凯盛的营业收入较2018年的2547.88万元暴跌至243.76万元,净利润也从2018年的572.09万元降至-1574.18万元。截至2019年末,山东华铂凯盛的净资产为-2941.78万元。

如此一家公司,居然还可以有3.31亿元的估值。根据A股市场类似交易案例,这明显缺少合理性。

更为引人注目的是,泰恩康还以1.4亿多元的作价从华铂精诚手里收购了45%的剩余股权。这次交易,泰恩康获得了一家陷入亏损、资不抵债的全资子公司,还引入华铂精诚成为第三大股东。

这两起“疑点”颇多的收购,是否存在“利益输送”,泰恩康有必要做出说明。

文丨高山

>相关新闻
三亚资讯 | 国内新闻 | 国际新闻 | 社会与法 | 社会万象 | 奇闻轶事 | 娱乐热点 | 明星八卦 | 综艺新闻 | 影视快讯 | 楼市资讯 | 地产要闻 | 地方特色 | 美食营养 | 美食助兴
车界动态 | 新车上市 | 购车指南 | 体坛要闻 | 篮球风云 | 国际足球 | 中国足球 | 理财生活 | 创富故事
关于本站 - 广告服务 - 免责申明 - 招聘信息 - 联系我们
服务介绍-(撤稿申请)  三亚网 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