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利润2%!“杭州地产一哥”滨江集团的焦虑

字体:
发布时间:2021-06-01 17:34:54
作者:

  首批集中供地城市过半拍卖,北京、深圳、杭州、重庆等城市的地块竞争尤为激烈,一些房企薄利抢地引发行业焦虑。

  最近,滨江集团董事长戚金兴在线上业绩会上揭示了一个现实:“在公司融资能力强、融资成本低、品牌影响大,这样的状况下,将努力达到1%-2%的净利润水平。”

  滨江集团有“杭州地产一哥”之称,最近在本轮集中供地上表现积极,5月27日,滨江集团以16.7亿竞得宁波1宗住宅用地,溢价率29.85%。

  5月7日,滨江集团在家门口杭州市萧山区土拍中摘得5宗地块,其中,滨江与融信联合体共斩获4宗地块,总价172.5亿元;同时,滨江集团还单独拿下1宗价值10.07亿元的地块。

  虽然滨江以及联合体拿地区域涉及城区和郊区,权益拿地总价96.4亿元,平均溢价率30%左右,但平均拿地成本仍高达3.5万元/㎡。

  

  此次土拍斩获颇丰的滨江,却仅能获得1%—2%的净利润,多少让人有些诧异。随着土地供应两集中政策推行,外来房企不断向杭州及浙江市场渗透,进一步威胁到滨江集团的“大本营”,加之外省市场扩张乏力,滨江集团的杭州地产龙头地位还能撑多久?

 

  净利土储紧张引发焦虑

  近几年,在房住不炒、三道红线等长效机制调控下,叠加土地供应两集中新政推行,行业整体规模增速放缓、市场面临下行压力,中国楼市进入薄利时代。

  据中信建投研报,近期集中供地的重庆、无锡、杭州、北京的地货比在60%以上,其中,杭州地区的各项目平均隐含毛利率则在12.8%,无锡的为17.4%,重庆仅为6.7%。

  在此背景下,越来越多的房企争夺一二线城市重要市场,到杭州掘金的外来房企摩肩接踵,且已经对滨江集团的盈利构成实质性威胁。

  据悉,滨江集团一直以成本管控在行业著称。但在此次杭州集中供地中,公司不惜以“比制造业还不如”的净利润水平争夺土地,令人们对滨江的盈利水平表示诧异。

  自去年以来,房企盈利能力普遍走低已是公开的秘密。对此,戚金兴也在去年年末公开透露公司利润率仅5%,并称“其他兄弟单位可能还达不到这个数字”。

  中指研究院发布的《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报告》也显示,2020年全国百强房企净利润率仅有11.2%,同比上年下跌0.7个百分点。但此平均值也远远高于滨江集团今年公布的1%—2%的净利润标准。

  除了公司净利润低下外,滨江在杭州主场主动出击扩张,还有对于土地储备的深度焦虑。

  在土储分布上,滨江集团重仓杭州特征明显。截至2020年末,滨江集团土地储备可售货值约2800亿元,其中杭州占比65%。

  2021年,滨江集团销售目标是1500亿元。目标新增30幅以上土地,其中杭州拿地比例50%,浙江省内杭州外25%,浙江省外25%。

  地产分析师严跃认为,杭州是滨江集团大本营,滨江集团要稳住基本盘。对于房企而言,虽不愿看见过低的盈利,但充足的现金流更重要,只要能覆盖成本就可以做。

  但随着政策调控的持续,众多大型房企目光重回一二线以及长三角等去化较快的发达地区,这让“杭州地产一哥”滨江集团感受到了经营压力。有评论称,滨江集团此番高价拿地,与其说是“进攻”,不如说是战略性的“防御”。

  对滨江集团而言,杭州确实是其不可轻易放弃的“大本营”,2020年该地区为公司贡献了近39%的收入。但有行业人士担忧,对于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区域性房企而言,牺牲利润短期可以保持住市场规模,但长期而言,“增收不增利”容易让公司走上举债扩张之路,考验着管理层的运营能力。

  外省市场扩张频踩雷

  除净利润较低、土地储备引发公司生存焦虑外,省外发展扩张频踩雷也是滨江选择“留守大本营”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  2015年,滨江集团开启了进军一线的尝试,上海为一线扩张的第一站,深圳是第二站。

  省外扩张之初,2016年11月,滨江集团与深圳安远控股合作,共同开发深圳龙华区安丰工业区地块城市更新项目,并向合作方融资11.6亿元。启信宝显示,滨江集团持有合资企业深圳滨安70%股权。

  双方合作后不久,这个被公司寄予厚望、货值高达200亿的旧改项目,因深圳安远控股实控人陈族远涉腐大案、土地政策等种种原因,该项目已在2018年3月终止。

  2020年报显示,上述双方还引发一场旷日持久的法律纠纷,预计收回资金4.36亿元,计提坏账准备7.24亿元。

  这样的惨痛教训,再度发生在与上海中崇集团的合作上。

  2016年12月,滨江集团耗资7.98亿元收购中崇集团旗下上海崇滨持有的上海湘府10%股权,成立合资企业中崇滨江、浙银上海湘府城建,共同开发上海湘府花园3期项目。

  另外,滨江集团向浙银上海湘府城建出资2亿元,并向中崇集团相关公司借款7.06亿元。

  然而随着中崇集团陷入流动性危机,该项目再遭搁浅。随后,滨江集团将中崇集团诉至法院,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已于2020年1月裁决,由于目前各方达成的协议仍在履行过程中,相关资金回收存在不确定性。

  过往失败的案例证明,滨江的收并购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。而收并购等多元化扩储能力不足,又将进一步制约滨江的发展。

  滨江集团年报数据披露,2020公司全年销售额达1363.6亿元,同比增长21.7%,位列克尔瑞行业销售排名第27位。过去,滨江集团的销售额中有近半数为合作方贡献,“代建”生意让滨江圆了千亿梦,但同时其净利润一直处于行业低位。

  据2021年一季度报显示,滨江集团录得营收74.30亿元,2020年同期为37.81亿,增长高达96.52%。但与此同时,归母净利润只有3.97亿元,且2020年同期仅有2.78亿元。由此可以得知,滨江集团的盈利情况并不理想。

  此外,虽然“三道红线”监测指标持续保持“绿档”,但公司综合融资成本仍不断下降,2017年6%,2018年5.8%,2019年5.6%,2020年平均融资成本为5.2%,较上年末下降0.4个百分点。这个财务状况,也让滨江集团有了更大的加杠杆空间。

  2021年,滨江集团销售目标是1500亿元。目标新增30幅以上土地,其中杭州拿地比例50%,浙江省内杭州外25%,浙江省外25%。

  从目前来看,滨江集团拿地一直很努力,但持续的增收不增利、多元化扩储能力不足,伴随浙江、特别是杭州市场内卷化愈加严重,滨江的区域龙头地位还能持续多久?有待时间验证。

  内容来源:新华融媒·看财经

  记者 贺向军 实习记者 张欣楠

>相关新闻
三亚资讯 | 国内新闻 | 国际新闻 | 社会与法 | 社会万象 | 奇闻轶事 | 娱乐热点 | 明星八卦 | 综艺新闻 | 影视快讯 | 楼市资讯 | 地产要闻 | 地方特色 | 美食营养 | 美食助兴
车界动态 | 新车上市 | 购车指南 | 体坛要闻 | 篮球风云 | 国际足球 | 中国足球 | 理财生活 | 创富故事
关于本站 - 广告服务 - 免责申明 - 招聘信息 - 联系我们
服务介绍-(撤稿申请)  三亚网 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